「跳」脫螺鈿工藝給人的既定印象,重新定位傳統工藝,讓螺鈿鑲嵌走入生活,走入藝術殿堂。

101年「豐原漆藝館採訪」 

陳振芳

緣起
   
    生命的禮物總是來的很突然,也許是老天的眷顧,也許是漆藝之神看見了王清源的認真與堅毅。民國99年,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,「重要傳統工藝美術傳習計畫」中,榮獲漆工藝指定為「人間國寶」 的王清霜老師青睞,成為入門藝生,能有更多時間親近老師,學習老師在漆技藝上無私的功力傳授。王清源說:「除了漆工藝上的精進,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老師人品、為人處事的謙和,以及對漆藝的熱忱與使命,老師常叮嚀如何把漆藝從工藝層次,提升到藝術境界,也就是技術上求真、踏實,更要有情感的呈現。」

     今年,為民國102年,為入門藝生四年傳習計畫的最後一年。提到對漆藝未來的看法,王清源開心的說:「漆可被探索、開發的空間還很多,很值得去嘗試;而在台灣,漆藝還不夠多人知道,還需要多推廣,需要有更多的人支持! "漆"因其特性,耐酸、耐鹼、耐高溫......蘊含著東方的神祕、溫潤內斂之美, 其未來性是值得堅持與期待的。 想進入漆藝的人,必須先要有極大的決心與毅力去克服"漆瘡", 漆藝是一步一腳印,紮紮實實毫無取巧,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,所孕育出深刻內涵及豐富生命力的獨特藝術」。

王清源生於宜蘭壯圍鄉海邊,從小就愛塗鴉,常把住家後面的沙灘當成免費的大畫布。因家中因素,國中畢業後北上工作,半工半讀於復興商工美工科,約民國六十六年,進入當時全台最大外銷日本佛具的怡新貿易公司,開始佛像彩繪,及佛器相關項目,直到當兵。此產業約在民國67~75年達到鼎盛,為台灣賺進很多外匯。

王清源說:「69年退伍後再度進入公司,任職於開發設計部門,當時景氣大好,公司不斷擴張,所謂的開發設計,即先畫出全新造型之設計稿,再畫出樣品,或請木雕師傅刻出樣品,也有技術流程的改良,或更貼近佛像神情與動態的表現,有時日本客戶會給予樣品參考,希望能做出相類似的物件,而在價格上更具有競爭力。至於如何做?要怎麼做?那就是開發設計部門要傷腦筋的!

 也因開發設計新產品的關係,接觸到日本的蒔繪、如鑲入佛壇中大大小小的漆畫、觀音蒔繪、羅漢蒔繪、經盒、供桌,當時所開發的漆器產品是以腰果漆為主,運用平蒔繪或高蒔繪、螺鈿、灑上金粉、銀粉、蒔繪粉的單純技法。在開發設計中,進而接觸日本的漆器書籍,內容精緻豐富而多樣,為其深深著迷不已,平常只要一有機會就會試著做看看,在不斷的失敗中累積一點點經驗。漆器是一門繁複深奧的藝術,且材料不易取得,老師也不好找,因為在當時!漆藝對台灣來說是何等的陌生啊!

已對漆器無法自拔的王清源,只要知道任何一點點關於漆器的資訊,都克服萬難的去嘗試操作,一試再試,但最後的結果卻常常是讓人失望。 當時逢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,展出日本漆藝,王清源抓緊這千載難逢的機會,到場參觀,還將所有漆器作法抄錄下來,心想這次終於可以完成自己的心願了,但幾番試作後,唉~無奈啊! 就是做不出來。同時自己任職的佛具公司受到中國大陸的成本競爭之下,開始走下坡,80年代以後,同行的公司們不是轉向外包,就是關廠結束營業。但王清源的心中卻怎樣也忘不了他的漆藝夢。

民國85年,偶然在報紙上看見南投草屯的工藝研究所,有漆器藝師陳火慶技藝傳習班的報導,等待許久的漆藝夢,又露出些許曙光,王清源滿懷期待的趕到工藝研究所,當天竟是漆器傳習的結業典禮,王清源告訴漆藝傳習班的學員說:「我很羨慕你們,你們真是太幸運了」!

終於,皇天不負苦心人,民國95年,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又開設「漆藝種子教師培訓班」課程,王清源的漆藝之夢彷彿又重新出現了希望。在王清霜、王賢民與王賢志老師的教導之下,學習蒔繪、變塗……等等的漆藝技法,終於能一窺漆器的華美,多年來的追尋與堅持,彷彿也都苦盡甘來,以前嘗試中碰到的盲點,一下子豁然開朗。接著王清源民國96年結業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「漆藝跨育創作養成班」,民國97年結業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「台灣漆器產品設計開發創作營」,對漆藝的了解越來越多,越覺得不足,希望汲取更多藝術相關的養分,充實創作內涵,民國98年再度入學進修,民國10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。

出處:豐原漆藝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貓頭鷹漆藝工作室 的頭像
    貓頭鷹漆藝工作室

    王清源的部落格

    貓頭鷹漆藝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