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藝新聞
傳藝聯手秀功夫 駐園工藝師作品深獲外賓青睞
https://www.ncfta.gov.tw/information_45_100750.html
「接班人駐園工藝師作品展」即日起至明(109)年2月2日止,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展示館1樓大廳,展出漆工藝、竹編工藝、粧佛、錫工藝、傳統木雕等5個工藝類別,11位駐園工藝師以及5位國寶藝師的經典之作,值得您細細觀賞品味!
本展自5月下旬開展迄今,深受遊客及國內外貴賓喜愛,不久前訪臺的友邦瓜地馬拉共和國民航局局長阿爾格達伉儷,在參訪園區傳藝工坊時,漆藝工藝師王清源正在利用壓碎的蛋殼進行創作,工藝師用鑷子一片一片的將細小的蛋殼填貼在作品上,完成一個人的臉孔就需耗費20天左右,整件作品所需的時間有時甚至長達10個月,這期間所投注的時間與精力令外賓印象極為深刻,阿爾格達局長除當場對工藝師表達敬佩之意外,對於這些駐園工藝師展出的作品更是讚譽有加,除流連駐足欣賞外也頻頻詢問有無收藏的機會。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守護臺灣傳統藝術,自106年起規劃「國家級登錄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(團體)─接班人傳統工藝示範與推廣計畫」,整合宜蘭傳藝園區資源,邀集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傳習計畫結業藝生進駐展示館【傳藝工坊】,承襲傳統工藝保存者(俗稱「人間國寶」)之精湛技藝與頂真精神,進行創作示範與教育推廣。為展現工藝師駐園創作成果並向民眾推介傳統工藝之美,傳藝中心辦理「接班人駐園工藝師作品展」,展出工藝師去(107)年一整年駐園精雕細琢的創作成果,並加入個人精選作品,展現傳統工藝接班人的精神內涵與創作力。
傳統木雕工藝師施懿紋、吳適為及羅又睿,由宜蘭傳藝園區文昌祠發想,製作「拳槊(音同碩)仗」、「龍頭仗」及「雙鉞(音同月)仗」等3對儀仗,從造型設計、選材到雕鑿,經過多方的考究與討論,作品氣勢磅礡。錫工藝常用於日常用品及祭祀禮器,此次錫工藝師李瑋、楊蕙如除了展出傳統標準形制的花瓶外,亦有當代風格的花器、飾品盒以及擺飾等藝術創作,可以看到工藝師秉承師學,承襲傳統走向創新的具體表現。而從粧佛工藝師陳宗蔚此次展出的3件作品中,可比較出文(文昌帝君)、武(康王元帥及武財神)神像在面容表現與服裝造型上的差異,泉州式粧佛特殊之處在於以漆線盤繞出服裝上繡線的紋樣,漆線細膩的程度如同真的繡線般,能夠充分展現出繡線的質感,這是觀賞的重點之一。竹編工藝師涂素英、黃啟祥、劉興澤展出作品則以花器為主,即便沒有炫麗的色彩與裝飾,但以竹材柔和的光澤,與竹篾經緯交織成特色造型與花紋,成就紮實細膩的美好創作。漆藝工藝師王清源的媽祖系列漆畫,以及李麗卿的自然景觀主題創作,則可以看到工藝師對傳統文化及自然生活的關注與投射,作品融合運用多樣的漆藝技法,在有限空間中展現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。
此次展覽更展出他們的老師,也就是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王清霜(漆藝)、黃塗山(竹編)、施至輝(粧佛)、陳萬能(錫藝)、施鎮洋(傳統木雕)等5位藝師的經典之作,其中包含漆藝王清霜藝師去(107)年以98歲高齡完成的新「月下美人」漆畫作品,王老師至今仍持續創作不停歇,堅持的精神及創作能量令人敬佩。
本次展覽以明亮色調、簡約具穿透性的展陳設計,凸顯中、青生代工藝師的創作活力與能量,並透過師生作品共展,構築出接班人的師承脈絡與傳承意涵。展覽更特別剪輯工藝師的訪談影像,闡述他們從事傳統工藝創作的心路歷程、作品蘊含的理念內涵,以及精湛手路的紀錄,讓參觀民眾更能領會傳統工藝豐厚內涵與生命力。
此次共展出5個工藝類別,11位駐園工藝師及5位保存者,合計40組精彩作品,從這些精采作品既看見年輕一輩如何奮力突圍、接續傳統,也看見國寶們豎立的標竿典範,從而看見師徒間一脈相承的薪火,以及臺灣傳統工藝細膩溫厚的手路。參觀完展覽,也一定要到「傳藝工坊」與駐園工藝師互動交流,近距離觀賞創作的過程,見證下一件精彩作品的創生!詳細活動資訊請密切注意傳藝中心官網http://www.ncfta.gov.tw/或傳藝文化園區官網http://www.px-sunmake.org.tw/index/index.html。